每周一闭馆,其余时间正常开放。
上午:9:00-11:00
冬季:下午:2:00-4:00
夏季:下午:3:00-5:00
凭有效证件(身份证、驾驶证、军人证、老年证)登记参观。
联系电话:0538-2092099
文物小档案
名称:汉乐舞百戏骑士出行画像石
年代:汉代
形制:长4625px,高1425px,厚425px,内容分两层,上层为乐舞百戏,下层为骑士出行
材质:石灰岩
馆藏:东平县博物馆
画像石,指在石料上雕刻图像的石刻艺术,盛行于汉代,多见于墓室、祠堂。
乐舞百戏图是汉画像石中最常见的题材,内容有建鼓、舞蹈、掷剑、弄丸、舞轮等活动,人物形象近似速写,简洁流畅。其中,“建鼓”是最常见的图像。
东平博物馆藏的汉乐舞百戏骑士出行画像石,出土于东平街道石马村北,长4625px,高1425px,厚425px,凹面线刻。内容分为两层,上层为乐舞百戏,有鼗[ táo ]鼓、踏鼓、建鼓、舞蹈、掷剑、弄丸等,建鼓下有底座,立柱上缀以流苏长带,两舞者分列鼓的两侧,边击鼓边舞蹈,舞姿飘逸,下层为六骑士出行,其中三个肩扛戈戟,马态各异,膘肥体壮,如闻嘶鸣。
画像石起源
根据资料,画像石艺术兴起于西汉中期,东汉中期达到顶峰。《后汉书·光武本纪》记载:“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由此,中国出现了一个厚葬高峰,画像石便是此时厚葬习俗下的产物。三国时期,随着魏文帝曹丕推行薄葬,画像石逐渐衰退。
汉画像石分布广泛,雕刻技法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单线阴刻。图像和石面是同一平面,阴线勾勒,类似于白描;二是减地平雕。图像轮廓线外的空间减去一层,图像突起拓出;三是减地平雕兼阴线。平面凸起的形象以阴线表现细部;四是减地浮雕,形象呈弧面突起,属于弧面浮雕。
汉代画像石的雕刻题材十分丰富,有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历史故事、神鬼故事等,是研究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乐舞百戏场景的刻画目的,是希望死后能像生前一样继续享受歌舞娱乐的生活。
建鼓的形制
汉代的鼓舞,主要是盘鼓舞、建鼓舞等,击鼓跳舞和谐统一,密不可分。
东平博物馆藏的这块汉画像石,位于上层画面中心的是建鼓,其他百戏分列两创,建鼓两边,鼓者边击鼓边舞蹈,这是汉代乐舞百戏图中最常出现的内容之一。
建鼓,又称“楹鼓”或“植鼓”,名字由建木与鼓组合而来。
建鼓作为一种乐器,是汉代承袭殷商的楹鼓改进而成。殷商时的楹鼓,是在鼓壁凿两个相对的洞,然后穿上木柱,这样鼓就被撑在空中,两面均可以敲击。
宋代《太平御览》说:“建鼓,大鼓也,少昊氏作焉,为众乐之节。夏加四足,谓之节鼓;商人柱而贯之,谓之盈鼓;周人悬而击之,谓之悬鼓。近代相承,植而建之,谓之建鼓,本出于商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