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博物馆,东平县博物馆

本馆概况PROFILE

游览须知
VISITING

每周一闭馆,其余时间正常开放。

上午:9:00-11:00

冬季:下午:2:00-4:00

夏季:下午:3:00-5:00

凭有效证件(身份证、驾驶证、军人证、老年证)登记参观。

联系电话:0538-2092099

景德镇官窑与清宫瓷器略谈

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其瓷器早在魏晋已很走俏,远销各地。唐宋时期,景德镇瓷器进入宫廷,备受皇帝喜爱。明清两朝是当地瓷业的黄金时期,朝廷在此正式设立官窑,汇集优秀瓷匠,垄断优质的制瓷原料,烧造出巨量至精至美的御用瓷器,景德镇成为中国的制瓷中心。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着大量的清宫瓷器档案,历经数载整理编纂,推出大型专题档案汇编《清宫瓷器档案全集》。透过这些皇宫秘档,可从几个侧面了解到景德镇官窑与清宫瓷器背后的隐秘。

景德镇为何能成为皇家官窑

官窑是相对民窑而言的。民窑是为平民百姓烧制日常生活用瓷的窑厂,官窑则指专门为宫廷制造御用瓷器的皇家御窑厂。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这里的瓷器得到宋真宗的赏识,于是用他的年号来重新命名。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皇家指定的瓷器烧制厂,而且是这500年间唯一的御用瓷器定点窑址。

景德镇瓷器为何独得明清帝王的青睐?最主要的原因是景德镇“水土宜陶”,制瓷条件得天独厚。景德镇附近高岭村出产的土洁白细腻,是烧制瓷器的理想原料。景德镇的东北部属黄山余脉,林木茂盛,为烧瓷提供了充足的燃料。流经景德镇的昌江,既可淘洗瓷土,也为瓷器外运提供了水路便利。景德镇还是瓷匠的大本营,千百年来,战乱迫使北方窑工一批一批地南迁景德镇,使这里成为制瓷业能工巧匠的聚集地。

异彩纷呈的清宫瓷

顺治十一年(1654),清廷正式设立景德镇官窑。经康雍乾三朝皇帝的扶植,这里达到空前的鼎盛和繁荣。

康熙帝十分注意学习和吸收中原文化,他和后妃们放下满族传统的粗瓷大碗,爱上了细腻考究的官窑瓷器。康熙时的青花瓷不仅料色青翠艳丽,釉质莹彻透亮,而且展现的画面极富层次。康熙五彩瓷,色彩瑰丽丰富,画工考究精妙。此时外国传教士不断进入宫廷供职,法国传教士带来的珐琅画深深吸引了康熙帝。他决定将珐琅技术尝试用到瓷器上,康熙五十年(1711),珐琅瓷烧造成功。此后,景德镇官窑又将珐琅技术逐渐运用到五彩瓷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粉彩瓷。

雍正时景德镇官窑烧制珐琅瓷、粉彩瓷的技艺日臻成熟,色泽粉润、装饰秀逸,显得柔丽高雅。这一时期首创以青花料在坯体上勾勒纹样,成瓷后再进行釉上粉彩装饰,使粉彩瓷别具一番清俊华丽之美。

乾隆帝好大喜功、爱摆阔,景德镇官窑在乾隆朝为满足宫廷的特殊需要,烧瓷技术进一步提升,留下了珍贵的瓷器精品。这一时期的粉彩瓷,纹样极为细腻,色彩至为华艳。各式各样的镂雕瓷是一大特色,除镂空透雕的香熏、花篮、灯罩外,更有双层透雕的转心瓶、转颈瓶等,其构造之严密,构思之奇妙,令人叹为观止。乾隆时期还流行仿生瓷,仿照动植物、特别是瓜果形态的瓷器,无不惟妙惟肖,到了几乎可以乱真的地步。之后的清代六朝,景德镇官窑水平逐渐下滑,比较起来说,光绪时的瓷器在清后期算是较为精良的。

景德镇官窑每年运到京师的瓷器成千上万,这么多的瓷器,当然并不是皇帝一个人享用。宫中簿册记载,这些瓷器有的直接搬进御膳房、御茶房,有的分配到紫禁城的各个宫殿陈设摆放,还有大量向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这些皇家宫苑以及太庙、陵寝等分派,更有不少由皇帝拿来赏赐皇子皇孙以及文武百官。清朝皇帝还经常把瓷器作为外交礼品送给各国,比如康熙帝送给法王路易十四、乾隆帝送给英王乔治、慈禧太后送给美国使臣和日本皇后的礼品中,都有大量珍贵的瓷器。向琉球、安南、高丽这些藩属国进行赏赐,官窑瓷器也是必不可少的。

皇帝亲自改画样

御用瓷器非常讲究式样。景德镇官窑烧造的大部分瓷器由承办皇宫御用器物的内务府造办处出样。这些瓷样都是根据皇帝的旨意由宫廷画师绘制的,叫画样,有的还做成形象逼真的木样、漆样。官窑接到宫里送来的图样后,严格依照式样烧制。有时内务府直接将清宫旧藏瓷器发往景德镇,叫官窑仿照已有成品式样烧造。另外,景德镇瓷匠有时也会设计出新的花色品种进呈皇帝。

清朝皇帝对官窑瓷器十分重视,常常直接指导和修改瓷器画样,在雍正、乾隆时的宫廷生活档案中,这样的事经常见到。这里,我们透过几个例子,来看看雍正帝对瓷器画样的要求是何等细致乃至苛刻。其一,雍正十年(1732)五月二十四日传旨:“藤萝花,再画珐琅器皿时,不必画此花样。”其二,雍正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传旨:“青山水茶园、酒园俱好,再画些。”其三,雍正十三年(1735)正月初十日传旨:“此瓶上龙身画的罢了,但龙须太短,足下花纹与蕉叶亦画的糊涂,嗣后再往清楚里画。”

一年烧造多少,花银多少

景德镇官窑每年要为皇帝烧造多少瓷器?督窑官唐英在雍正十三年(1735)曾奏报,每年秋冬两季向皇宫上交瓷器总共600余桶,其中盘、碗、碟等圆形瓷器17000件左右,瓶、坛、尊等雕琢瓷器2000余件。当然,这些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上好瓷器。乾隆六年(1741)的统计数字显示,这年共烧过瓷器胚胎42700多件。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天国起义,一年只烧造几百件。同治七年(1868),景德镇官窑为同治帝大婚烧制瓷器120桶,计7294件。

景德镇官窑烧造瓷器的开销帐目是十分清晰的。从现存档案看,自乾隆年间到宣统二年(1910),基本上每年都有各种清册进呈内务府,银两数目极为详细,大到本年烧造瓷器所用的银数,小到捆扎瓷器稻草的花费,每笔开销都记载详尽。奏销帐目中若差分毫,都要由督窑官赔补。

那么,景德镇官窑一年要花多少银子?清宫档案记载,康乾时期每年烧瓷用银的限额是1万两,比如,雍正十三年,用银8000两;乾隆六年,用银9880两。晚清虽是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但慈禧太后为了个人的享受和挥霍,却是大把大把地向窑坑里扔银子。她五十大寿时烧制瓷器用银15000两;六十大寿时值中日甲午战争,而烧瓷所花的银子是惊人的121100两;七十大寿时,烧瓷又耗银38500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