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闭馆,其余时间正常开放。
上午:9:00-11:00
冬季:下午:2:00-4:00
夏季:下午:3:00-5:00
凭有效证件(身份证、驾驶证、军人证、老年证)登记参观。
联系电话:0538-2092099
为了更直观地体会珂罗版技术的特点,记者采访了珂罗版专家李东方先生并参观了她负责的“东方宝笈”珂罗版制作中心。
“我们这里主要生产中国传统书画、壁画的彩色珂罗版,你在这里可以看到珂罗版的整个制作过程,能看到作品有多逼真,也能看到这种传统技术有多复杂,对人员的技术要求有多高。”李东方如是说。
的确,生产过程虽然整体上如记者之前在网上所看到的,但彩色珂罗版导致的多版套色印刷的制作要求,使得这项工艺变得“难上加难”。
记者首先来到了照相室。用珂罗版复制书画作品,首先要给这些作品照相。早期珂罗版是黑白相片,一般只制作一个版。彩色珂罗版技术出现后,在照相的时候用滤色片将波长相近颜色的位置确定下来。一张彩色书画作品的复制,视画面的色彩复杂程度和还原逼真程度要求的高低,色彩越复杂,还原要求越高,色彩就分得就越细,所需版数往往多达十几甚至几十张。
照相之后便是修版,记者在修版室看到工作人员在刮版。为了充分曝光,工作人员需要非常耐心地一点一点将底片上的同色部分刮掉直至透明。要制作多少个版,就要刮出多少张底片。“眼睛能看出多少颜色,我们就得分多少色,做多少版”,李东方说道。
玻璃板的磨制,感光明胶的涂布、烘干和曝光,直至最后的印制在制版室完成。记者看到在几个操作台上,工作人员用辊子在版上涂布颜料,然后极为认真地将一张宣纸铺在版上,再完成压印。“我们印刷用的是和传统书画所用相同的油墨和颜料。为了保证色彩的逼真还原,工作人员需要有经验和悟性,调什么样的色,上多少墨都是有讲究的,最好是将原作和印出来的作品直接用肉眼对比以消除色差。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一张宣纸要经过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套色印刷,怎么能保证每次都精确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一根头发丝的误差都不能有,这也是我们长期摸索出来的。”李东方介绍说,“你看到了,我们这里除了滚筒压印是电动外,其余都是对技术要求很高的纯手工制作,是一种再创作,‘再艺术’的过程,唯如此才能创作出逼真生动,甚至可以乱真的作品,所以我们不称之为印刷,而是‘临制’。”
在展室,一幅幅传统书画和敦煌壁画的珂罗版,让人感觉来到了美术馆。李东方指着一幅敦煌壁画的珂罗版临制作品介绍说:“这幅《千手观音》用了84 个版,你想想要多少道工序,在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前功尽弃。我干了一辈子的珂罗版,现在每次接到新的临制工作的时候,还是觉得有挑战性,需要全盘细致考虑工作方案。这种手艺绝对不是三两年就能掌握的。”
记者由此想到,颜色的精细区分、同色部分的精确修整、纸张的“零误差”定位、色彩的逼真还原,都需要工作人员在长期实践中摸索领悟。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难道不就可以从眼前这些珂罗版作品和珂罗版“匠人”上面看到么?
恢复传统技艺就是恢复传统文化
“珂罗版这种技术,和其他印刷技术相比,无疑是复制中国传统书画的最佳选择。那些价值连城的传统书画作品真迹,大多只能在博物馆和美术馆看到,而拥有他们的珂罗版,也不失为一种感受传统文化的方式,同样有收藏的价值,在拍卖会上也是受到重视的。”李缙云说道。“从现在看来,珂罗版之前的消沉只是暂时的现象。现在欣赏珂罗版的人越来越多了,虽然价格不菲,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购买和收藏,这是这项事业近几年逐渐恢复的重要原因,根子上是老百姓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欣赏的需求导致的。文物出版社作为曾经的珂罗版出版大户,目前致力于主导这项传统技艺的恢复,便是看到了这种大势所趋。”
记者想到,珂罗版这种技艺虽然诞生自国外,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上百年的不断摸索,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发扬光大,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技艺。虽因历史原因一度没落,又因为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欣赏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复兴发达,也绝不是偶然的。人工技术要求高、成本昂贵、周期长,印量小等“缺点”,与其几乎无可替代的仿真效果结合在一起,似乎有了些“奢侈品”的感觉。
听闻珂罗版传统技艺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出版社也在恢复出版珂罗版、龙鳞装和传统木刻雕版书籍。显然,人们所欣赏的,已经不是这些印刷品所承载的文字信息,而是一种饱含传统文化的神韵和“味道”。因此,传统的印刷技艺无疑也是这文化的一部分,恢复传统技艺,就是在恢复传统文化。